本站讯 为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提升校内校外导师协同育人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高质量发展,医药学院于2025年10月17日召开恒瑞医药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导师沟通专题会议。医药学院院长吕志华、副院长徐涛、恒瑞医药相关负责老师、校内外导师、恒瑞医药联合培养研究生、辅导员及研究生秘书共同参会。

聚焦问题:明确责任分工,形成育人合力
会议伊始,医药学院分管副院长徐涛介绍了双方合作推进情况,解读了《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校外导师(校外指导老师)的职责与权利,介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各个关键环节与重要节点,明晰了药学与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及学位授予要求。
随后,恒瑞医药人力资源经理祖楠向参会师生分享了恒瑞医药联合培养项目的推进情况及资源平台。恒瑞医药的4位校外导师与医药学院的4位校内导师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和研究方向介绍,并达成了“一对一”联合培养结对教育协同机制。
结对共建:细化导师职责,强化过程协同
分管副院长徐涛进一步强调了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双导师落实情况。他指出,联合培养是高校与行业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建立起互通桥梁,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强化学术指导协同:校内导师要与校外导师共同推动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完成,确保研究生学术训练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学生需要每月向校内外导师提交专业实践报告,定期进行学术研讨与沟通。
二是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校外导师需为研究生提供企业课题、实验设备等专业实践资源;校内导师需开放实验室、数据库等学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适时推动国家级、省市级课题项目的联合申报。
三是形成过程监管联动:确保“一生一册”,校内外导师要每月召开线上或线下沟通会,实时跟踪学生培养进度,及时查漏补缺,必要时启动约谈与退出机制。
四是打通成果共享机制:明晰联合培养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等成果的第一署名单位,并打通成果共享协商机制,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未来展望:构建长效机制,打造育人共同体
会议最后,医药学院院长吕志华致辞。她指出,医药学院一直致力于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精神,推动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竞争力。本次会议标志着学院与恒瑞医药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正式启动,这将为学院后续一系列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提供良好的范例和支撑。
下一步,学院将通过责任细化、制度保障和资源整合等方式,构建“校企协同、成果共享”的研究生培养新生态,增强学院与企业的战略互信,探索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通讯员:邹晶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