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 | “追寻二十大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海大医药学子对乡村教师专访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评价了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成就背后,是无数基层工作者长期奋斗在一线,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甚至是生命,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2月7日,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子“追寻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成员杨振刚对一直坚守在乡村振兴,乡村教育第一线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信地村小学教师杨胜贵进行了线下专访,去感悟二十大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体现。


采访对象及介绍:

图片

杨胜贵,侗族,中共党员,1973年生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信地村小学教师,从事乡村教育三十余年,曾参与过下乡扶贫,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采访实记:

杨振刚同学:老师您好,请问您觉得乡村发展现在的情况是怎样?

杨胜贵老师:如今的贵州农村,不只是信地村,现在的道路都比以前好的多了,村村有柏油路,出行都特别方便,住房也得到了政府支持,现在有很多家庭也住上了砖房,村里面也有种植百香果的基地,经济条件在不断改善。


杨振刚同学:如今村级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和建设环境又是什么情况呢?

杨胜贵老师:如今的村卫生所重新建设,基础设备得到完善,村医也是本地人,可以随时帮助上门就医,成功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


杨振刚同学:老师请问对于您来说,乡村教学的感受和难处,以及乡村教育的出路。

杨胜贵老师:讲起来很多,我在这从教30年,感受颇多。现在的农村孩子太受网络影响,出口就是网络热梗、爆粗口,对学习的兴趣同十年前的孩子们比不了。加上农村父母在家没有出路大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导致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心理上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关心,从学校回到家后没人监督,家里的老人也不敢去呵斥孩子,让他们整天看手机,学校学到的知识马上就遗忘。在学校呢,乡村教育难度还是很大,许多孩子有手机后只要享乐,不肯吃苦等。

杨振刚同学:对老师您说的现象,我也深有感触。正所谓扶贫先扶志,乡村振兴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杨振刚同学:老师你可以谈谈乡村扶贫这几年以来,乡村的变化吗?

杨胜贵老师:群众房屋得到了很好改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孩子们也能就近读书,像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补助费、营养午餐费都得到国家和政府的保障,解决了孩子的读书问题,国家也帮扶贫困户,教授他们种植技术,达到了脱贫指标,经济实力得到了提高,但依然要靠社会家长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发展好乡村高质量教育事业。


杨振刚同学:感谢老师对于我们采访的支持,也感谢老师这么多年以来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为乡村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我想今后的乡村教育,乡村振兴还需要你们的继续坚守,也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力量加入,共同创建美好新农村。


图片


总结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方向道路、工作布局、基本任务和原则要求,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今天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但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对于扶贫不只是“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同时也不只是资金帮扶,更应该注重技术帮扶,教育帮扶。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是应该学习和发扬二十大精神,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去。

END

图文来源:医药学院“追寻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